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扩链剂
随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扩链剂链长的增加,H12MDI型聚醚弹性体的拉伸强度、剥离强度和邵氏硬度降低,伸长率增加。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扩链剂对PTMEG/H12MDI体系的光学透明性影响不明显。接触角实验证明PU/PMMA界面处发生了酯交换反应。
为研究PU胶片对PMMA表面的粘接效应,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剥离界面。从可以看出,与纯PMMA板比较,PU-EG与PMMA剥离后,PM-MA侧和PU-EG侧更加凹凸不平,这表明PU-EG与PMMA界面处的粘接力较强。根据AFM的高度成 像技术计算得到的各种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和每一种材料的截面曲线。
由a~c计算得到纯PMMA表面、 PU-EG胶片剥离后的PMMA表面和PU-1,4-BG胶片剥离后的PMMA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分别为2.0nm, 21.6nm和17.0nm,表明加入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扩链剂后PMMA表面变粗糙,预示着PMMA的表面 性质已经改变。PU-EG-PMMA的粗糙度略大于PU-1,4-BG-PMMA,这可能与PU-EG对PMMA的剥离强度更大有关。仅通过AFM测试,不能确定是否在PMMA表面留下一薄层PU材料。为此,进一步对剥离界面进行了XPS分析。
XPS是研究固态聚合物表面组成和结构的最好技术之一。利用XPS技术研究了纯PMMA表面、空气-PU-EG界面的PU表面,剥离界面处PMMA一侧 的表面和剥离界面处PU-EG一侧的表面化学元素组成, 四个样品的XPS结果表明均存在C,O和N元素。四个样品的C1s拟合谱,在284.8eV,286.4eV和288.9eV处的谱峰分别对应着烷基碳(C—C和C—H),醚碳(C—O)和羰基碳(O—C=O)。可以看出剥离界面PMMA一侧的碳官能团组成与纯PMMA极其相似,表明PU-EG基本没有黏在PMMA上。
3,3'-二甲基-4,4'-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(环脂胺固化剂扩链剂dacm,macm)产品规格
外观:无色透明粘稠液体
色度(APHA):12 Max.
粘度@25°C:110mPas
含量:99%
密度:0.945
活泼氢当量:60g/eq
胺值 (mgKOH/g):470
产品应用:产品性能与巴斯夫(BASF)的dmdc(即 Laromin C260或Baxxodour EC331)一样;用途如下:
1、用于环氧树脂固化剂(高档打磨,饰品胶);
2、环氧涂料固化剂(船舶漆,重防腐漆等工业建筑漆);
3、还氧复合材料固化剂(风力叶片固化剂,风力模具料固化剂,胶辊固化剂);
4、应用用于聚氨酯(PU),聚脲喷涂弹性体(SPUA)等的扩链剂,助剂;
5、应用于聚天门冬氨酸酯,聚酰胺(PA)等.
6、用于合成异氰酸酯,进一步制备成UV涂料、PU漆、透明弹性体及胶粘剂等,此外,也应用于聚酰胺和环氧树脂工业。
推荐用量:配合比100:32(相对于EEW=190环氧树脂),可使用时间400min(25°150g)。
剥离界面PU一侧的醚碳和酯基碳的 含量在PMMA和PU之间,且与PMMA更接近,表明PMMA有相当一部分留在PU-EG的表面上,即在扯断PU-EG-PMMA时,并不是完全从界面处断开 的。在聚合物材料中, C1s的信息深度为5~10nm,可以估计约有几个nm厚度的PMMA覆盖在PU-EG表面,当然此厚度是不均匀的。这也是造成样条出现横纹相和PMMA表面粗糙度大大增加的原因。PMMA留在PU表面也表明PMMA 与PU-EG间存在着较强的键合作用。
粘接机理分析。将PMMA板材浸泡于80℃中的EG中,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质量分数为0.02%, 24h和48h时各取出一片样条,棉花蘸洗涤灵洗3次,去离子水洗3 次,压缩空气吹干,测静态接触角。没有处理过的PMMA、反应24h和48h的PMMA的接触角分别为76.0°,69.9°和61.9°。接触角减小表明PMMA在反应后表面能升高,亲水性增强,说明表面 可能发生了酯交换反应,产生了羟基。
研究了异氰酸酯基聚合物对钢材表面的粘接,发现优异的粘接效果来源于在界面处形成了氧-氰酸酯化学键(类似于氨基甲酸酯)。发现异氰酸酯基聚合物对铝材表面的粘接也遵循此机理。因此,我们推测未 反应完全的异氰酸酯基官能团从反应混合料中迁移 到界面处,与PMMA表面的羟基官能团反应。即PMMA与PU间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,使得他们之间粘接强度良好。
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两类,白色无规则球状或柱状颗粒,相对密度1.10~1.25,聚醚型相对密度比聚酯型小。聚醚型玻璃化温度为100.6~106.1℃,聚酯型玻璃化温度108.9~122.8℃。聚醚型和聚酯型的脆性温度低于-62℃,聚醚型耐低温性能优于聚酯型。
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突出的特点是耐磨性优异、耐臭氧性极好、硬度大、强度高、弹性好、耐低温,有良好的耐油、耐化学药品和耐环境性能,在潮湿环境中聚醚型酯水解稳定性远超过聚酯型。
文章版权:张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
http://www.zjgyrchemical.co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