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涂层阻燃剂
本文介绍新型涂层阻燃剂阻燃效果测试。对织物采用新型涂层阻燃剂进行阻燃,对阻燃整理工艺流程、工艺条件、阻燃效果等进行了介绍,选择乙烯类聚合物等涂层粘合剂进行处理。
新型涂层阻燃剂阻燃效果的测试:本工艺采用和BS5852阻燃标准测试。
FMSS302方法:
设备YG(B)-815D水平燃烧性能测试仪
取350mm×l00mm织物,试验前样品放置于20℃、相对湿度55%时的环境中放置24h。
试验步骤:
① 接通电源气源,打开小火进气阀,点燃小火,调节小火高度为6mm。
② 置开关手动键,按下点火键,点燃本生灯,调节本生灯进气阀使小火焰高度为40±2mm,待火焰稳定后,放松按钮,则火焰自动熄灭。
③ 将试样放入试样夹中,使用面向下,盖上顶门,关上倾门,置开关于自动键。同时按下点火键和计时键按钮,点燃本生灯,对试样施焰15秒。
④ 测量火焰蔓延时间和距离,时间记录到0.1秒,距离精确至mm,火焰蔓延至第一标志线时开始计时和测量距离。
⑤ 试验完毕,开启通风设备,清除试验箱中的烟、气及碎片,然后再测下一个试样。
⑥ 火焰蔓延速率的计算。
B = L/t×60
B —火焰蔓延速率mm/min,L——火焰蔓延距离mm,
T —火焰蔓延距离L时相应的蔓延时间S。
阻燃剂TCP 磷酸三甲苯酯 产品工艺
(一)固载杂多酸盐催化合成法
(1)固载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取一定量的TiCl4,加入12%氨水调至pH值为7-8,沉淀,经抽滤和洗涤至用0.1mol/LAgNO3检查Cl离子为止,烘干.将上述原料与一定量的经过预热处理的H4S iW12O40·ηH2O反应1.5h,整个过程溶液保持近沸状态,缓慢蒸除水分,烘干,得到组成为TiSiW12O40/Tio2的催化剂
(2)合成在反应器中加入定量混合甲酚,制备好的TiSiW12O40/Tio2催化剂(原料总量的1.0%),搅拌,加热至60℃开始滴加三氯氧磷,约1h内加完.升温至100℃继续反应,控制湿度在100-120℃待基本无HCI放出,反应约8h.过滤出催化剂,然后减压蒸馏去前馏分得产品,产率约85.5%.
(二)三氯化磷间接法(冷法)混合甲酚和三氯化磷在15-20℃下反应,生成亚磷酸三甲苯酯,然后在60-70℃通入氯气,生成二氯代亚磷酸三甲苯酯,再于50℃下进行水解,而生成磷酸三甲苯酯.最后经水洗、中和、蒸发脱水和减压蒸馏,截取340-360℃kPa)馏分作为成品.
精制方法:异构体分离困难,一般仅用减压蒸馏除去异构体以外的杂质.
阻燃剂TCP 磷酸三甲苯酯的用途:
1.本品为阻燃性增塑剂。与许多纤维素树脂、乙烯基树脂、聚苯乙烯、合成橡胶相容,尤其与聚氯乙烯相容性极好,且可作为相容性差的助剂媒介,改善与树脂的相容性。本品有很好的相容性、阻燃性、防霉性、耐磨性、耐污染性、耐候性、耐辐射性和电气性能。本品用于油漆,可增加漆膜的柔韧性。本品还用于合成橡胶及黏胶纤维作为增塑剂。
2.用作难燃性增塑剂,用于聚氯乙烯制品如电缆料、人造革、运输带、薄板、地板料等。还用于氯丁橡胶和粘胶纤维。此外,磷酸三甲苯酯还用作防水剂、润滑剂和硝酸纤维素的耐燃性溶剂。
3.用作塑料增塑剂、喷漆增塑剂。
⑦ 结论判定:
试样火焰蔓延速率小于1O2mm/min,则试样阻燃性能判定为合格;
试样火焰蔓延速率大于等于1O2mm/min,则试样阻燃性能判定为不合格。
BS5852方法:
水浸预处理
待测面料置于40℃ 水(1:20)中浸泡30min,然后晾干。
阻燃测试:
① 将处理后的面料放在待测架的海绵填充料上。
② 火焰置于水平和垂直的交接处,距边缘处至少5cm,施焰20s。
③ 火焰移开后,120s以后无续燃和渐进的阴燃,判断此点为通过,重新在另一点测试(距已测试点留下的痕迹和边缘处至少5cm)。如通过,则判定此面料通过BS5852;否则,视为不合格。
涂层上胶量与阻燃性能的关系。以一种厚重棉织物为基材,得到数据;
上胶时必须达到一定要求,才能达到阻燃效果,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出,上胶量的干重在30-50%(owf)可达到阻燃效果。
本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:用乙烯类聚合物为涂层剂,加入超细阻燃剂,经机械发泡,涂刮挤压将低粘阻燃剂渗入织物中,使厚重织物面料整体阻燃性能达到BS5852国际标准。既简化工艺流程,又降低生产成本,可有效解决厚重织物面料整体阻燃的保护问题。
通过阻燃剂、阻燃剂涂层发泡比、阻燃泡沫涂层刀涂的实施方式、涂层上胶量的合理选择,确定了比较理想的工艺配方和工艺条件,制得了既有阻燃性能,又有较柔软手感及撕破强力下降较小的阻燃织物。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经过长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实践、探索和改进,织造工具的功能效率持续提高,纺织原料的选择加工逐步精细,组织结构方式不断创新。而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是随着新型材料、机械制造、机电动力控制等现代工业的发展,在近一百年内才完成的。如今织造工具、纺织原料、组织结构仍继续朝着新技术、高技术的方向发展着。
文章版权:张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
http://www.zjgyrchemical.co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