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比例
本文介绍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比例。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比例研究发现,理论上,1个环氧和1个胺氢配比,实际上一般都会是环氧比胺氢略多,大约为1.2:1。
目前环氧一般以环氧值标示,把它换算成环氧当量,环氧当量=100/环氧值,环氧当量就是含1mol环氧基的树脂的质量。胺类固化剂目前多以胺值标示,把它换算成胺氢当量,胺氢当量=56000/胺值,胺氢当量就是含1mol活泼氢的树脂的质量。
那么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比例计算就是环氧当量和胺氢当量之比。注意,这里指得是纯树脂,如果有溶剂,就把各自除以固含量,再配比,如果是反应型的稀释剂,又当另计。其它类型的固化剂,也可用此模型。
举例:环氧E-44,环氧值,0.44,固含量:70%,固化剂胺值240,固含量60%
环氧当量=100/0.44=227.3,胺氢当量=56000/240=233.3,那应该是这样配比,227.3/0.7:233.3/0.6=324.7:388.8?非反应型稀释剂啊。
羟值(mgKOH/g)、羟基百分含量(%)、羟基当量之间的换算关系为
羟基百分含量=(17/羟基当量)×100
羟值=33×羟基百分含量
PU 聚酯漆中含羟值树脂占 62%(该树脂不挥发份为 70%,固体羟值为 120),要求计算 100份 PU 聚酯漆应配 NCO%为 9的 PJ01-50 固化剂多少(设计要求 NCO:OH为 1.2:1)
代入计算公式
120?42×(100×70%×62%)
PJ01-50 固化剂配量= ——×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×1.2=43.3 份
即应配 NCO%为 9的 PJ01-50 固化剂 43.3 份。
3,3'-二甲基-4,4'-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(环脂胺固化剂扩链剂dmdc,dacm,macm)产品应用:
产品性能与巴斯夫(BASF)的dmdc(即 Laromin C260或Baxxodour EC331)一样;用途如下:
1、用于环氧树脂固化剂(高档打磨,饰品胶);
2、环氧涂料固化剂(船舶漆,重防腐漆等工业建筑漆);
3、还氧复合材料固化剂(风力叶片固化剂,风力模具料固化剂,胶辊固化剂);
4、应用用于聚氨酯(PU),聚脲喷涂弹性体(SPUA)等的扩链剂,助剂;
5、应用于聚天门冬氨酸酯,聚酰胺(PA)等.
6、用于合成异氰酸酯,进一步制备成UV涂料、PU漆、透明弹性体及胶粘剂等,此外,也应用于聚酰胺和环氧树脂工业。
推荐用量:配合比100:32(相对于EEW=190环氧树脂),可使用时间400min(25° 150g)。
熔点:-7- -1℃
沸点:347℃
闪点:173℃
相对密度:0.945
注:一般因考虑固化剂与溶剂中、空气中、主漆中存在的水份的副反应;NCO/OH 一般≥1.2为宜。
预聚体法由于粘度的限制,为了便于剪切分散,预聚体的分子量不能太高,可能会影响水性聚氨酯性能,例如粘度高则乳化困难,粒径大,乳液稳定性差;预聚体分子量小则NCO基团含量高,乳化后形成的脲键多,胶膜硬,缺乏柔软性。
丙酮法和预聚体法的主要区别是,在丙酮法中,聚氨酯先预聚成分子量较大的预聚体,由于分子量大的预聚体粘度大,必须稀释降低粘度;而预聚体法中根据需要可加或不加少量丙酮等溶剂。这两者的概念有所交叉,有的乳化方法既属丙酮法又属预聚体法。
熔融分散法又称熔体分散法、预聚体分散甲醛扩链法。预先合成含叔胺基团(或离子基团)的端NCO基团预聚体,再与尿素(或氨水)在本体体系反应,形成聚氨酯双缩二脲(或含离子基团的端脲基)低聚物,并加入氯代酰胺在高温熔融状态继续反应,继续季胺化。
聚氨酯双缩二脲离聚物具有足够的亲水性,加酸的稀水溶液形成均相溶液,再与甲醛水溶液反应进行羟甲基化,含羟甲基的聚氨酯严缩二脲能在50—130℃用无限水稀释,形成稳定乳液。当降低体系的pu值时,能在分散相中进行缩聚反应,形成高分子量聚氨酯。
含离子基团的端NCO预聚体形成端脲基或缩二脲基聚氨酯低聚物后,则直接在熔融状态乳化于水,再加甲醛水溶液进行羟甲基化及扩链反应。
⑶二元胺直接扩链与酮亚胺—酮连氮法
在预聚体分散法中,若采用溶于水的二元伯胺扩链剂扩链,由于一NCO与一NH2的反应速度快,不易得到微细而均匀的乳液,可采用酮亚胺或酮连氮法解决此问题。酮亚胺-酮连氮法是指预聚体与被酮保护了的二元胺(酮亚胺体系)或肼(酮连氮体系)混合后,再用水分散,分散过程中,酮亚胺、酮连氮以一定的速率水解,释放出游离的二元胺或肼与分散的聚合物微粒反应,得到的水性聚氨酯—脲具有良好的性能。
文章版权:张家港雅瑞化工有限公司
http://www.zjgyrchemical.com
